2018年广州设计论坛
发布时间 2019-02-19
开幕式
12月18日,“2018年广州设计论坛”在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隆重开幕,广州市副市长马文田、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少康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李红卫为论坛主讲嘉宾颁发“广州城市建设专家顾问”聘书。何华武、邓文中(外籍)、李焯芬(香港)、王复明、陈湘生等5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城乡规划院院长陈红缨、东南大学土木建筑交通学部主任王炜等来自内地和港澳地区的行业著名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共280多人参加了论坛。
此次论坛由广州市人民政府主办,广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承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广州市市政工程协会、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协办。论坛以“粤港澳大湾区枢纽城市规划设计与建设”为主题,通过两天的行业专家的前沿思想相互碰撞,给业界带来了创新活力,将更好地助力广州探索枢纽型城市建设和促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
马文田副市长致辞
马文田在致辞中表示,广州必须紧紧抓住战略机遇,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强化综合城市功能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着力提升广州在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功能和国际竞争力。他说,举办本届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具体举措。希望专家代表们畅所欲言,为促进广州枢纽城市建设、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积极建言献策,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融合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张少康厅长致辞
张少康厅长在致辞中说,举办广州设计论坛,是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也是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决策部署的重要实践,尤其对强化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方面,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专家畅议湾区建设
何华武院士演讲
何华武院士首先发表题为“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的思考”的演讲,他先介绍了近年中国高铁发展的惊人成就:全国铁路网络规模快速增长,近3000公里的铁路里程总量占了全球铁路总里程的66%,多项指标遥遥领先。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移动装备——“复兴号”动车组以其优良的运行品质享誉世界,与高铁发展同步的是高速大跨桥梁、地下、水下高速通道和车站的快速发展。快速发展的中国铁路在助推经济要素快速流动的同时,也将东部地区产业发展的脉搏延伸到了中部和西部,日新月异地改变着中国,推动着中国。
何华武院士以东京、纽约和旧金山等世界著名湾区的发展特点和相关数据,来对比分析由香港、澳门两个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等九个市组合的粤港澳大湾区的现状,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实力、人才队伍和创新能力都具有很强的实力和很大的潜力。广州作为湾区中心城市之一,其综合交通枢纽的功能就更加突显和重要。他认为,大湾区建设应增加普铁、高铁、城轨、轻轨、地铁、公交及航空、航运等多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实现功能完善、现代智能、便捷高效的现代客运特性。
对未来湾区交通建设,何华武院士提出了“外拓通道,内筑网络”的发展思路,并以贵广铁路的建成让贵州成为广州经济发展的后花园为例子来证明湾区交通除了体内的完善外,还应充分认识北上南下、东扩西进,构建大湾区内外1至3小时的通达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李焯芬院士演讲
李焯芬院士的演讲,首先从湾区建设将引领整个中国南方发展的高度着眼,强调了人才培养对创新驱动的重要性。他认为应该努力将广州现有品牌高校发展成为世界一流的大学,积极联合港澳名牌大学,积极发展建设高级研究院,把更多的各类创新人才汇集到大湾区来,为大湾区实现世界一流湾区的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在分享城市建设问题方面,李焯芬院士着重向来宾们介绍了香港近二十年来城市防灾、减灾工程方面成功的经验。以山坡地为主的香港,地处南海台风多发的地带,尤其是每年几百起山体滑坡对香港构成了常态性的威胁。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香港从原来的喷灌混凝土保护法发展到今天集抗滑与绿化相结合的环保型抗滑法,即土钉加绿植的加固边坡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二十年来数以万计的边坡防护都用了这个方法,防灾、减灾效果显著。
陈红缨院长演讲
陈红缨院长以“超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设计探讨”为题,介绍了上海基础设施三个骨干系统,即城市快速路网系统、轨道交通线网系统和虹桥综合交通枢纽的具体建设实践。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和开展装配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态势。
演讲的最后,陈红缨院长以“立足新发展理念下的全球城市一体化交通发展战略,强化公交优先、绿色发展,需求调控和精细化管理,强化轨道主导的交通骨架对城市空间的支撑,构建枢纽型、功能型、系统化、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的系统理念,分析了广州目前交通在区域通达圈、港口和机场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广州从构建城市群交通的的整体思维出发,积极推动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综合交通深度融合和设施的互联互通,努力创新和运用城市建设的新理念、新技术,并相信未来的广州一定能够建设成为令人向往的美丽宜居花城、活力世界。
王炜主任演讲
东南大学土木建筑交通学部王炜主任从城市交通问题与应对的总体思路、城市综合交通系统的供需平衡策略、系统协同策略和效能提升策略四个方面,以其团队几十年来对城市交通问题的分析研究数据以及对国内外数十个城市交通情况的考察数据,针对目前国内大多城市普遍存在的交通系统协同功能、交通供给的有效性不足等共性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需要转变的思路。
他认为,应树立城市交通发展引导城市开发,预前解决城市综合交通系统供需平衡的决策理念,才能更好地实现交通体系的协同,提高城市的功能和效能,确保城市交通适应城市的发展;他提出,大城市应该建立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地面公交为主体,步行、非机动车、小汽车等多种交通方式协调运转的绿色出行系统及配合以相应的支持和鼓励的政策;并提出未来城市互联网+交通的建设发展方向,力推以大数据支持城市的智能交通发展。
邓文中院士演讲
邓文中院士以介绍目前世界知名的旧金山大湾区、纽约大湾区、东京大湾区的桥梁建设的概况,开启了他的演讲。
他肯定了近些年中国在桥梁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绩,并从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水平的角度,展望了湾区发展的潜力空间;认为涵盖三区九市的粤港澳大湾区面积广阔,水域丰富,交通枢纽中的桥梁建设非常重要;同时在借鉴美国湾区桥梁建设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详细解析了安全、实用、经济和美观这4个桥梁建设基本要求的平衡关系。他认为,桥梁设计的目标是在满足安全和实用的前提下,在业主经济允许的范围内,设计出最美丽的桥梁。
周伟总工程师演讲
交通运输部总工程师周伟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演讲中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要将湾区建设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参与国际合作竞争的新平台,为“一带一路”的建设和形成我国全面开放的新格局提供有力的支撑;
他还介绍了交通运输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纲要明确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构筑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一流的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有力的支撑保障,现交通部已开展了粤港澳大湾区交通运输发展研究工作。
王复明院士演讲
王复明院士演讲的专题是“地下基础设施病害诊治技术的发展与‘工程医院’平台建设”。他首先简要地阐述了地下基础设施病害与交通安全的重要关系,介绍了他领导的团队多年来在水引发的基础工程设施灾害及病害防治方面取得的最新成果,包括快速修复材料、技术、工艺、设备、管理等地下非开挖修复技术,以及在推广运用这些技术方面的实践和建立起来的互联网平台——“工程医院”。
王复明院士表示,下一步将积极推广所取得的技术成果,并探索打破行业界限,促进水利、土木、交通的融合发展。
陈湘生院士演讲
陈湘生院士演讲的专题是“需求-大数据-综合交通-土地资源-城市空间之全域多规合一“,他认为,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就必须也只能充分地利用地面有效的土地资源和合理且充分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才能实现交通与经济同步甚至是超前的发展;要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土地立体空间高效利用,给城市轨道交通业主带来稳定的客流票务收益、物业及商业的额外收益,包括环境和资源高效利用的新增效益;要通过关键装备国产化带动中国制造,使运维管理安全高效,降低全寿命周期的成本,全面促进并激活经济与社会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陈湘生院士最后还介绍了多年来在地铁建设方面取得的技术创新成果,特别是在高密度的城市建筑群、地上地下密集的交通网线状态下的地下掘进的高难技术。
两天论坛,分四场演讲,共迎接来宾上千人次。2018年12月19日,“2018广州设计论坛”在热烈的气氛中圆满地落下帷幕。
论坛花絮
论坛花絮
论坛现场
领导与专家合影
专家对话
媒体采访邓文中院士
媒体采访陈湘生院士
来宾提问